找到相关内容528篇,用时5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金庸皈依佛教的心路历程

    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,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‘圆教’的《法华经》中,宛如‘百川归海’。您小乘佛经,后再研读大乘经典,得出的结论认为《法华经》是佛教的真髓,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...但是,佛典浩繁,不可能一口气完,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!” 金庸:“是啊!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,有数万卷之多,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,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,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;但...

    佚名

    |华人佛教|众生|新闻学家|查良镛|作家|金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5271085997.html
  • 我的皈处—昭觉求法之行(二)

    ,教授完后,还是有一些缺记。上师让我们三人一起相互研讨。通过我们各人的记忆,很快就因相互补充而将教授基本贯通了。上师对于“教授”说了一些话,大概的内容是:佛法分共同法与不共法两种教授,共同法人人可...授,教弟子。可以说上师能这样花费时间来教我们已经难得又难得了。根据格鲁传统,在修《上师供》之前,通常须菩提道次第。清定上师说:“如果没有显教的基础,修密法无异外道!”《上师供》的全称是《上师无上...

    月光琉璃

    |昭觉寺|皈依|格鲁传承|拜塔|菩提道次第|上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5/07/13023811.html
  • 佛的纲领 修行的指南(上)

    就学佛的纲领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,下文再谈修学的指南有关问题。   一、 以戒律为基础   以戒律为基础,是佛的第一条纲领。   (一)佛必须戒律  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。任何人...戒律   正式佛必须受三皈依:皈依佛,即皈依觉,不再皈依天魔外道;皈依法,即皈依正,不再皈依外道典籍;皈依僧,即皈依净,不再皈依外道邪众。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,方能取得正式的佛教徒的资格。三皈依在...

    隆盎

    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62418583.html
  • 因明之意义

    般若,般若可是佛教通则,都得,第五步中观学派或瑜伽行派。有些人搞不清中观学派与般若的不同之处厘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,混淆一团,这要不得。义净大师也说学习顺序要这样。为啥要因明呢?说,只有了...因明的性质和作用  1、因明的性质  (1)因明是学习佛法的基础。古印度,把学问有一个简单的分类,称为五明,一是声明,就是关于语法、语言的学问;二是工巧明,就是建筑、设计之类的;三是医方明,相当于...

    释刚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22238762.html
  • 日本对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

    关系,认为全篇皆为灌顶独自的创作。但就这个疑问,未象对《法华文句》那样进行充分的论证。平井氏不仅确认了所指出的《法华玄义》受到《法华玄论》的影响,而且还论述了未曾指出的新发现的影响关系。  第二...参阅平井俊荣监修的《三论教学的研究》(春秋社,1990年)所附的论文目录。)  1.山川智应《法华思想史上的日莲圣人》,新潮社,1934/净妙全集刊行会,1978  2.日下大痴《台指针——法华玄义...

    菅野博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4142301.html
  • 黄家树实践人间佛教

    仍然觉得这个方法很值得采用。初阶,甚么都知道一点,对佛教有个初步印象。进修班也不经论,而是认识印度历史,了解释迦佛所处身的背景,为甚么会诞生佛教?原来是要矫正印度人的许多弊端。” ...他的“粉丝”团团围著他发问,迟迟不肯离去。   这篇专访,不但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黄居士,更向我们提供了佛修行的明确方向。   黄家树居士佛因缘,来得偶然。   大概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3053952.html
  • 少林武术与禅宗哲学

    我斋主人在《少林拳术秘诀》一书中记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曾求教于陕西三原寺某僧,僧告以三条心要:(1)欲技击不动心,令天君泰然,百体从令,始能达超神入化之境。否则收效于俄顷。(2)欲技击...而脱于规矩,使他能把其它许多使他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。真诚、无妄、纯正、专一地修养其自我的“身心”,以便能真正理解其作为人的本性。并达到禅的高峰。  二、禅宗教义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 禅宗思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0862749.html
  • 戒律的意义--济群法师

    毗尼,便读诵修多罗,阿毗昙,世尊种种呵责,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。 受戒后要戒律,如果经论,就会废弃戒律,所以世尊呵责这种行为。学习戒律,才懂得如何持戒,也不会违犯所受的戒法。社会上不懂法律...七十三条,称为恐举言戒。一个比丘耽心被别人举罪,申言自己对戒律无知,以为不知者不为过,其实不然。对戒律无知除了清算戒罪,还要加上一重无知罪。有的出家人受戒后,不但自己不戒持戒,对别人修学戒律,也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431188084.html
  • 中观思想略谈

    等。  伍、何种根机可中观  佛教非常重视契机。古代的高僧度众,就相当注意观机逗教。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,须对自身有一番正确认识。唯有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,修起来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,不至于绕许多...感觉很好。  我常以为,佛在世时并未强调力倡所有佛的弟子都应以「成佛」为目的。原始佛教的重心在于劝人断烦恼,继而才劝人「回小向大」,所以那时的口头头禅是「法」,而不似今日所说的「佛」。法断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4360263.html
  • 过有道德的生活

    有道德的生活,“过有道德的生活”是人之本份,一个人能够把人做好,才有资格谈佛,在道场里我们不是常听法师大德们说:“佛要做人”吗?由此可知做人比佛、成佛更重要!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,怎么还有...   说起戒来,十分容易,拿着戒的放大镜去挑出他人的毛病也非常简单,若要自己百分之百真正做到,世间又有几人及格呢?因此戒持戒,并非拿着戒尺去衡量他人,去找别人的错处!而是拿着它来省视自我,鞭策...

    行因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184520148.html